提倡什么得到什么
王福强
丈母娘闲来无事种了几垅豆子,这几天割了要晒,量大的话基本就直接晒了, 但本来就没多少,所以,几个人坐着闲扯的功夫,先把叶子给摘掉,然后再晾晒,这样晾晒的快一些。
在摘豆叶的过程中,室友笑话我摘得还没她多,我懒得搭理她,但不觉地联想到如果真要管理摘豆叶的目标和现场,应该怎么做会比较好呢?
从摘豆叶想到的管理实践
有的豆子长得枝繁叶茂,但就是整个枝干上就挂两三个豆荚;
有的豆子长得没多少叶子,但整个枝干上挂满了豆荚;
如果以谁摘的豆叶多作为考核目标,那么,聪明人一定是去找那些枝繁叶茂的豆子摘;
如果以谁摘的豆荚多维考核目标,那么,聪明人一定是去找那些没多少叶子(最好没叶子)的豆子摘;
所以,大多数时候,都是倡导什么得到什么,而人与人之间的一些差别是很难兼顾的:
如果同时计量豆叶和豆荚,虽然公平了,但弱化了核心目标,而且管理成本也上来了,担任管理者的人又会受累于人性而懈怠,最后就变成批量分配,总量类似,出多少豆荚和豆叶不做考核,但新的问题也会出现,聪明人会“偷藏”,管理者又得综合考虑各个单元的产出,以此来对比并检查谁有没有“偷藏”。
南京之行
今年某个时间点去南京跟某公司的创始团队见面沟通了一轮,聊完之后感觉很不好,感觉自己被某种偏见或者看法所左右,左思右想,想到一个点是,他们觉得我在阿里的经历表现出来的很像一个投机分子(当然,也只是我单方面认为)。 因为他们认为我每一年都升一级,预期一定很高,而且也会有很强的投机成分在里面,但说实话,我倒是认为我能连续升级是因为我符合阿里倡导的价值观和KPI要求,而要达到这些,我付出的是体力、脑力和心力的巨大消耗。如果我真有那么聪明(更明白个中机巧),根本不需要从阿里出来趟各种盘子、踩各种混水,说白了,还是环境决定的,个人相对于环境(以及组织惯性)来说,其实没有多少主动权。
更多时候, 组织倡导什么,个人迎合什么,组织得到什么。 在这个前提下, 个人要么迎合组织要求,要么就得被边缘化(甚至滚蛋), 别无他途。 这些,根本扯不上个人的人品和道德。
二流管理
其实很多时候, 管理很难兼顾公平和效率(或者说省力),所以,我会觉得很多企业能做到的最好的管理也只是二流管理,二流管理几乎就是任何组织的管理水平的天花板,只能更烂,没法更好。
「福强私学」来一个?
「福强私学」, 一部沉淀了个人成长、技术与架构、组织与管理以及商业上的方法与心法的百科全书。
开天窗,拉认知,订阅「福报」,即刻拥有自己的全模态人工智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