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-12-28-关于创业的反思

王福强

2017-12-28


关于找人,找钱,找方向

一直在自己找人聊,试图先找方向,然后再找钱和找人, 这几天在想,这样做是不是错了?

可能先找一个商务或者市场合伙人会更好一些?

有了人,再根据各自优势和相关资源来谋划方向,这样是不是更容易一些?

但找钱我永远不会放在第一位,因为资本不会雪中送炭,他们只愿意做锦上添花的事情,还不如自己的产品和业务做起来,让他们来找更好,相对来说,话语权上bargain的时候也更占优。

十多年的技术工作,处于企业业务的大后端,转而去做业务前端的事情, 确实是起步不易, 得做好”转行穷三年”的准备 ;0)

关于不确定性

做技术的时候,我不喜欢不确定的东西; 但创业之后,很多东西却都是不确定的, 所以,要么继续怀着某种安全感的诉求回到自己的心理舒适区, 要么就拥抱这种不确定性。 好在,我慢慢喜欢上创业中不确定性偶尔带来的小“惊喜”了…

关于资格资质

做2B市场的过程中,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门槛: 资格和资质。 一个为企业服务的企业, 你的品牌没有起来之前,是需要靠获得相应的资格资质来逐步打入相关市场而立足,然后再强化品牌的。 而要获得相应的资格资质, 是需要投入钱和人的,单兵作战或者自己/自己的团队就算有实力, 也不是所有企业都认,尤其是大B企业。

关于顾问模式延伸出来的商业模式

这个之前也或多或少的说过, 比如CTO这个圈子里的1对1模式, 1对多模式(培训模式),以及多对多模式(EGO就是这种模式), 但还有其他有意思的延伸模式,从现实中都能找到,这也验证了,很多时候不是谁比谁聪明,而是都是聪明人的时候,谁先走一步。

单纯顾问, 客户很难感知到你的软性价值, 所以,为了做好顾问,我们就得摸索哪些是客户可以看得见,感知的到的:

  • 人员外包模式, 给用户提供方案的同时,派驻人员进驻,帮忙一起落实方案。 项目制模式归属此类。
    • 传统企业很多都是这种模式,金融行业更是有着这种“优良”传统,银行,券商,保险,农信皆如此。
    • 这种情况下,对企业资质是有要求的。
  • 企业内训模式, 根据企业需求,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,管理,销售,OD/OC等不同层面的内部培训服务。
    • 这种是看得到的,也是做得最多的,极客帮企业培训部门在做,我自己做得最多的也是这种,只是前者是玩品牌和轻资产, 然后外包;我则是自营。 有点儿类似于阿里和京东的区别。
  • 猎头模式,这个就不多说了,猎头本来就是人力资源垂直领域的顾问业务。

除此之外,我还没有摸索出更多更好的方式,因为本质上来说,顾问其实也是一种外包,只是相对来说专业工作外部化了,从title上听起来可能更高端一些, 像19楼跟关明生的顾问合作,其实也是内训+定期会议的模式进行,没有啥新模式。

总结下来,笔记本上画个草图,这个生态我看到的也就这个样子了:

关于谨言慎行

你永远不知道你对面的人跟哪个第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,所以, 不要说人坏话,不要说人坏话,不要说人坏话,重要的事情说三遍!

做技术可以直来直去, 做业务不行。

关于做人

感觉技术出身的自己,在做人层面确实差距很大。

之前,动不动跟人撕破脸,动不动锱铢必较,动不动瞧不起这个,瞧不起那个,确实都是自己做人层面修炼不够。

每个人都有自尊, 没有必要瞧不上这,瞧不上那,学会接纳差异性,容人,助人, 自己的世界也就更宽广了。

帮助别人比向别人索取,更有温度和成就感。

增补

下面这个snapshot是18年存的, 放这里感觉很合适, 只可惜我都是自己跌跌撞撞过来的,早有人教我这些道理或许会少走很多弯路吧 …

很多人讨厌国学,觉得迂腐,无用,其实,缺乏了人生智慧的指引,你科技再牛逼,人生路上依然会走很多的弯路, 踩更多的坑儿,因为科技是向外求的,生而为人,更需要向内求


>>>>>> 更多阅读 <<<<<<


欢迎加入「福强私学」

跨越2190个日夜,始终坚持“实践 + 原创”打造的715125字专属知识库,囊括了(但不限于)从职场、技术、管理与商业等多个板块的内容。

  • 一个ChatGPT触达不到的地方
  • 一个带你超越AI/人工智能的地方
  • 一个与你一起成长的地方

https://afoo.me/kb.html


开天窗,拉认知,订阅「福报」,即刻拥有自己的全模态人工智能。

订阅「福报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