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春秋》碎语
王福强 著
读得这一本,虽然感觉很多地方描述的情节比较混乱, 但多少有些内容值得摘录,所以有了此篇…
鲁X公N年的梗儿
《春秋》是鲁国人写的,所以年份都以鲁国为准,但从春秋列国整体看,就有些别扭。
孔子
从政或许失败,但作为教育家, 孔子的思想至今应该无出其右者。
鲁国的臧文仲能够立言垂世, 郑国的子产能够有很开明的思想, 并且施之于实际的政治, 这些人也都属于春秋时期不世出的圣贤。
倒霉的公子买, 被卖的经理人
夹在晋楚两大国之间,鲁国公为了自身利益,可耻的出卖了替他带兵打仗的公子买,实在有些无耻。
故事大体上是这样的: 卫国与楚国相近, 鲁国派兵救卫,但又惧怕晋国,所以又不想救卫,同时还不想薄了楚国的面子,这可咋整? 把所有责任一推六二五, 让公子买当替罪羊, 把公子买杀了之后, 对晋说公子买不听指挥,对楚说公子买消极怠工, 呜呼,倒霉的公子买成了被人出卖的经理人!
秦穆公的胸怀
孟明视军争多次失败,依然给与信任和重用,此等君主的胸怀,值得所有领导者学习。
下属需要通过试错才能成长,所以, 作为领导者也需要有耐心来包容试错。
围魏救赵也好, 远交近攻也罢
在春秋时代就有案例,所以战国时期的战例多少应该从中有所借鉴吧!
郑庄公时代挟天子以令诸侯,就采用了远交(齐、鲁)近攻(宋、卫)
的政策,努力经营,国际地位持续上升。
多行不义必自毙
郑庄公真jb沉得住气, tim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.
鱼丽之阵
郑国的鱼丽之阵,算是步坦协同战术的始祖吗?
内外兼修还是内外交困
内外兼修,国势强盛; 内外交困,国势衰微。列国纷争,很多国家都是因为内乱而终止了强盛的势头。
尊王攘夷, 尊王是为了巩固内部关系, 攘夷是为了对外扩展疆土; 尊王是团结本族的手段, 攘夷是抵御外寇的口号。
能够兼修的,一般都发展的不错。
大部分只能顾一头。
挟天子以令诸侯
出师有名很重要! 出师无名死得早!最好的结局是无功而返,灰头土脸。而像齐桓公攻卫那样, 以王命(东周王)攻卫,责卫, 然后还拿了贿赂之后才罢兵, 这tnd算是名利双收的特例了。
当然, 有些时候也别真把自己太当回事, 周天子后期真正实力已经消失殆尽, 却表面上依然表现的威严和煊赫,其实是因为所有诸侯都在玩“尊王”的权术,而所谓的“王”,也只是一个供着的工具而已。在“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如何如何”中,自己要搞清楚自己到底是“我们”,还是“代价”…
像楚灵王得国不正, 又暴虐臣下, 穷兵黩武, 搞得内外交怨,大乱骤起, 说白了也是名分不够,否则起码统治期间会长很多。
假道伐虢
体现的其实是谋士的悲哀,宫之奇再聪明和有智谋,也架不住国君SB, 看破了,进谏了, 君主不听,依然没有鸟用,所以晋国先借道灭了虢国, 回头再顺道灭了宫之奇所在的虞国。
虞国纵有宫之奇和百里奚这样的智慧之人, 却只能去他国谋求发展, 对于不尊重人才的虞国(以及战国时候的魏国), 死了也不足惜呀!
无信的晋惠公
SB秦惠公不懂“无信则不立”的道理, 回国掌权之前明明求助于秦国并许诺了人家好处, 等秦国帮助他复位,他除去内部威胁之后,却想赖掉送给秦国的好处, 从而内外对他都不满意,终归没有落得个好下场。
一姓不再兴
春秋是有一种迷信,叫做“一姓不再兴”, 是说一国被灭了之后, 就不能重新兴起来了, 如果勉强去兴复已灭的国, 就要得罪上天。
反清复明确实从来没有成过 ;0)
上下同心熬苦 VS. 上下交相逐利
孟子曰: 上下交相逐利, 国亡
, 实际上是说没有民族性和价值观的利益群体其实是很脆弱的。
楚国有段时间被人家追的到处逃窜,迁都来,迁都去,最后有大夫反对迁都说: “我们能去, 敌人岂不能去?我们愈退让, 敌人就愈进攻, 不如尽力抵抗。敌人见我们随遭荒年, 仍能出兵, 野心或许会消失。” , 楚庄王听之,上下同心熬苦,终于得以崛起, 甚至还问鼎中原。
灭此朝食
齐候的这句“灭此朝食”虽然豪迈,结局却是失败告终,哈哈
势均力敌的时候, 很难说决心和信心就是取胜的关键。
春秋五霸
不同史书不同观点,按照手头上这本《国史讲话-春秋》来看,是下面五位:
- 齐桓公 - 姜小白
- 晋文公
- 楚庄王
- 吴王阖闾
- 越王勾践
附录
- 亡臣 : 逃亡之臣
- 殷以前是神话时代, 比如降福的神叫勾芒。
「福强私学」来一个?
「福强私学」, 一部沉淀了个人成长、技术与架构、组织与管理以及商业上的方法与心法的百科全书。
开天窗,拉认知,订阅「福报」,即刻拥有自己的全模态人工智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