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业中常用的三种策略与方法
王福强
拆解
Hacking这个词儿很有意思,可以正向理解,也可以反向理解,就像黑客(hacker)一样,原本是只那些善于钻研理解底层原理的人,但大众心目中可能都是那些脚本儿小子(scripts boy,只会用别人编写的脚本利用系统漏洞的人)
但既然我们学习这种方法论是为了更好的做事,那么,hacking在这里就是正向的做法。
在不同领域其实会用不同的术语,但其实指代的都是类似的意思(要不说道就一个,但不同人可以从不同的领域和路径入道),比如在工程师/程序员这个群体,喜欢用Reverse Engineering(逆向工程); 在产品领域,喜欢用Copycat(抄袭?);
但本质上就是干一个事情: 拆解。
将别人的产品、做法、流程等拆解后研究其背后的原理,然后在结合自己的场景、用户需求和产品进行创作。
前几天有位老板抛给我个页面,问我会不会做,“就是一个很简单的页面”, 我说不会做,原因倒不是能力方面的因素,而是商务因素上的考虑。
其实一个页面看似简单,背后牵扯的功能和系统却不一定少,很多做软件外包的公司为什么要跟客户谈好功能明细,原因就在于很多公司会后期在双方认知不一致(甚至利益冲突的时候)扯皮。
比如这位老板抛给我的这个页面,他看似很简单,而我瞅一眼,简单拆解下就有至少下面这些功能模块要处理:
- 账号体系
- 分销结算体系
- 支付系统
- 弹幕
- 设计与资源分发等
像底层调度系统、研发资源这些还都不算在里面。
所以,假如双方认知不一致,导致的纠纷会很多,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产品拆解的重要性,因为它也是一种产品价值显性化的有效手段。
有段时间我很喜欢看一个youtube频道,叫硬核拆解,原因可能就是当你琢磨产品的时候,而之前又没有类似经验,那么,了解别人怎么做的,就是一个很有效的手段。 先当学徒,再当师傅。
分类
分类这个方法论我在「福报」的「做事逻辑」那个视频里介绍过,这里我们更多要讲的是对用户的分类、分群甚至是分层。
没有任何一个产品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,所以,这个产品A人群感兴趣, 但B人群没啥兴趣, C产品D人群感兴趣,但E人群没感觉…
而把所有产品打包到一起也不会收获所有这些人群,反而会因为营销无法定位,导致整个转化流程无法实施。
所以,通常情况下,我们需要苦思劳作,对用户进行分类/分群,从而找到最匹配的那群人,之后,无论是从营销还是还是转化,整个流程就顺了。
比较有意思的是,前几天跟某CEO聊天的时候,他跟我分享了他规划的以及正在做的中台,其实,一个核心目的也是将商家和用户进行不同平台的分置(也是某种分类),从而让不同平台服务不同的客户。
至于分层(或者说分级),这个在互联网公司干过用户运营的人应该都不陌生,这里就不展开了。
递进
漏斗(funnel)是很常见的转化工具,递进,其实就是某种类似漏斗的流程设计策略。
在看一本英文书介绍销售策略的时候,他们采用了一种组合策略叫 Setters + Closer,我个人理解其实就是某种递进式设计,先让Setters(一种工作角色)来铺垫和了解客户详情,然后在转交给Closer做最终成交。 听起来是不是跟公司里签字审批很像? 😉
ToB销售里经常用的一种策略叫“登门槛效应”,其实也是类似的思路。
小结 只是一些个人的实践和观察,不一定对。 最主要的,知道归知道,知道跟做到还有很长的距离,就像我,其实这些层面很多事情也没有做得太好。😂
「福强私学」来一个?
「福强私学」, 一部沉淀了个人成长、技术与架构、组织与管理以及商业上的方法与心法的百科全书。
开天窗,拉认知,订阅「福报」,即刻拥有自己的全模态人工智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