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曾经跟阿里内部人说过的话
王福强
to钉钉:切业务场景,重行业属性
我是19年初找钉钉聊的,原本是看到钉钉行业属性弱,想进去带业务研发,但一提到这个带业务研发,一粟眼里能看到对业务研发的不屑,哈哈哈, 但还是安排跟一P9技术同学聊了一下,后面也没啥下文了,因为确实思路上不一样。
我倒不是马后炮,但当时看到的东西,后面的发展演化也证明了我预判的走向: 如果不切业务场景,那么钉钉就依然是一个重技术的平台供应商, 那么,就一定是朝着阿里云的属性靠近,逐步“被集成”(阿里云当年的口号),被业务集成, 被行业集成, 然后大家也看到了,后面钉钉并入了阿里云事业部。
当然, 不这么做,钉钉也有钉钉的理由和初衷,今天走强管控、强销售、强公关配合自己的强技术的路线,现在不也是把toB业务的管理信息化需求攥得紧紧的嘛,毕竟也是符合国情的玩法。
做平台与做垂直,这一直是个问题 ;)
to国际化: 目标国际化,打法本地化
疫情期间滨江园区找我好几次,我其实是委婉拒绝的,因为这种时间点回阿里,除非老子坚持不下去了,没钱花了,否则会觉得很没意思。
说是国际化,其实就是本地化, 有些东西注定不会改变的。 老马当年B2B倒是搞了一波国际化,最后还是得收缩; 今天依然搞国际化,难道不还是国内市场天花板了吗?(当然,B2B国际化这些年有些部门和市场做的还是挺好的)
只不过,不同年代提国际化的背景和初衷是不太一样的, 过去喊国际化偶不知道背景,今天喊国际化实际上是在国内市场做high了,想输出方法论和战法,妄想继续一招鲜扩大战果。
但是, 就算是大秦帝国给我们奠定了2000多年的优秀市场基础,但该拓展的时候还是得一个板块一个板块的拓展, 该深耕的还是得一个板块一个板块的深耕, 差异化永远存在, 搞国际化更是如此, 你还是得一个市场一个市场的啃, 所谓国际化,其实就是把本地化一个个的拼起来。
to中台: 我觉得好的就是好的架构
其实这个部分内容是凑数的。
其实我跟阿里国际化方向两个部门沟通过,某一部门的交叉面试是跟阿里原中台负责人聊,但这一开头我就打不起兴致了,问我什么是好的架构,卧槽,那意思是还在按照我离开阿里的职级跟我聊呗? 我心里说,“我tmd管你什么架构才是好的架构,我觉得好的就是好的架构”,要是几年前跟我谈这种我或许还侃侃而谈,这些年下来,谁tmd闲得跟你扯这些淡啊,就算是做个执行者, 能理解场景需求,做出性价比高的决策,选择可以落地的路径拿到结果,就得了呗,说白了, 还不是我设计,我操盘,我对最终结果负责嘛?! 就算真的“二进宫”,我tmd又不会回来给你写代码…
后话
其实说这些话都是tmd“正确而无用”的,除非我操盘主事,所以说,“说”跟“做”永远是两回事, 道理上大家都是对的,但事儿要成,最终还是得看绑定到什么人。
「为AI疯狂」星球上,扶墙老师正在和朋友们讨论有趣的AI话题,你要不要⼀起来呀?^-^
这里
- 不但有及时新鲜的AI资讯和深度探讨
- 还分享AI工具、产品方法和商业机会
- 更有体系化精品付费内容等着你,加入星球(https://t.zsxq.com/0dI3ZA0sL) 即可免费领取。(加入之后一定记得看置顶消息呀!)

存量的时代,省钱就是赚钱。
在增量的时代,省钱其实是亏钱。
避坑儿是省钱的一种形式,更是真正聪明人的选择!
弯路虽然也是路,但还是能少走就少走,背后都是高昂的试错成本。
订阅「福报」,少踩坑,少走弯路,多走一步,就是不一样的胜率!
